为啥鸭可以叫“鸭子”,鸡却不叫“鸡子”?

本文由好奇博士(haoqi238)

激情赞助播出

像我一样善于观察的人

可能也发现了

有些方言里会把鸡鸭叫

但在普通话里

往往只会叫鸭“鸭子”

却不把鸡叫“鸡子”

这就勾起了我的好奇

在查了很多资料后

发现目前还没有

很明确的说法

因此我决定

大胆但合理的推测一波

01-从起源来看

可能是“鸡子”这个词

出现得太早了

“鸡”这个字出现得很早

商代甲骨文里就有了

那时候也有“子”这个字

它是个实词

意思是婴儿

这俩字一结合

就成了“鸡子”

意思是“鸡蛋”

古代神话故事里就写过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

很明显

“鸡子”的意思已经被鸡蛋占用了

大家就不会再把“鸡”叫“鸡子”了

曾经有人研究过

语料库里的记录

现代的《新华字典》也记录了

北京话里也把鸡蛋叫“鸡子儿”

而普通话

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于是这么演变过来

现在大家就都习惯把鸡只叫“鸡”

再来看看“鸭”

这个字出现的就比鸡晚

以前鸭不叫鸭

叫“凫”或者“鹜”

直到宋代的徐铉

在《说文》的新附篆文里记录

“鸭”字才正式登场

而此时“子”这个字

已经从用做实词

变成大量用做后缀词

《东京梦华录》就记载过

于是发展到现在

大家就既会说“鸭”又会说“鸭子”

反正都是一个意思

02-从定义来看

学过中文专业

现代汉语的人应该知道

现代汉语里有

“成语语素”和“不成语语素”的概念

(就是能否单独成词)

举个例子

而《现代汉语》里就写了

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里

“鸡”和“鸭子”才是同一地位的词

“鸭”它甚至不能算个词

甚至中文系的同学

也表示很懵

03-从发音来看

只喊“鸭”容易有歧义

举个例子

不如喊“鸭子”更明确

而“鸡”没啥歧义

一般大家都能反应过来

同理喊“鸡子”

也容易有歧义!

类似的还有

“鹅子”和“蛾子”

“猪子”和“珠子”

......

只有“鸭子”不太会有歧义

04-“鸡子”有更多特殊意味

可能不小心变成了

一些地方方言里的脏话

比如青岛方言里的“鸡子”

意思指的就是丁丁

广东话里的“鸡仔”

有点说人弱小的意思

为了避免踩雷

还不如老实说“鸡”更保险

而“鸭子”这个词

虽然也有不文明的意思

但没有“鸡子”那么直接

所以大家还是会喊

综上所述

这就是为啥现在普通话里

鸭会叫“鸭子”

但“鸡”只叫“鸡”的原因

发布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