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内容简介,五分钟让你读懂《楞严经》真正的佛学解读的意思

3、潜根。阿难以琉璃笼眼为譬喻,谓心潜伏眼根里,若眼见物时,心随即能分别而无有障碍,如以琉璃笼于眼上而不碍于见物。佛以阿难引喻失义而责之曰:‘若以琉璃喻眼,则眼亦可见;眼若可见,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则心境各异,岂可谓心潜伏根内而可分别?’

4、在闇内。阿难又计:‘诸众生之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如我今者,开眼见明为见外,闭眼见暗为见内。’佛乃问其:‘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与眼相对否?若与眼相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相对,云何成“见”?’

5、随所合处。四度被论破后,阿难答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佛又诘之:‘汝言随所合处者,若心无体,则无所合;心若有体,则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觉知,此觉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来?若于内出,则心在身中;若从外来,则应先见表面。既非内外,则无出入;出入既无,体性何有?若无体性,谁为随合?’

6、在中间。阿难谓:‘心在根、尘中间。’佛又问:‘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体为复兼于根、尘?为不兼于根、尘?若兼于根、尘,则根有知而尘无知,根、尘敌对,有知、无知两立,云何为中?若不兼者,不属根、尘,即无体性,中何有相?’

7、无著。阿难最后答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然佛又诘之曰:‘若言不著名之为心者,如世间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着,然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又云何无著?’

七处征心,破了受相之心有所住和心无所住两种邪见。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心,是贪嗔痴的循环,贪嗔痴不灭尽,真心不显,不显不是说无,而是被蔽覆了。当然外道会说,不断烦恼证菩提才是高大上。注意,不断烦恼证菩提在佛经中认为是不了义。我们看看《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对了义经的定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烦恼是为了义。又复染分是不了义。若说净分是为了义。又复我人士夫命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种种语言。或有主宰及无主宰。是不了义。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起我人士夫乃至补特伽罗,是为了义。”这里说得很清楚,灭尽烦恼,是了义;灭尽烦恼之后就进入三解脱门,证得三解脱门是了义。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被魏晋玄学的外道忽悠了。我们再看看《大法鼓经》,明文说,学佛要依“无量尘垢诸烦恼藏,常空涅槃。”佛学中的“空”,《佛说胜义空经》明文说:“空的意思是苦灭(十二因缘又名一大苦蕴,而苦的根源是贪嗔痴)”。不能离开“灭烦恼”取空,那是恶取空,是有余说,所谓的有余说,就是不了义。《维摩诘所问经》讲的不断烦恼证菩提,这个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其意思是不要一股脑将烦恼断尽了,要留惑润生。《维摩诘所问经》讲佛教的修行在《佛道品》部分,讲的仍然是断烦恼见佛性。很简单的道理,佛是没有贪嗔痴的,如果佛的法身有贪嗔痴,则仍是有为法,则佛仍会下三恶道,因为神通不敌业力,这个业力就是贪嗔痴产生的三途果报。初地菩萨都已经没有贪嗔痴,降伏性障如阿罗汉,何况是佛。《成唯识论》等经论明文记载真见道断112品烦恼和24品习气,修道再断16品烦恼。具体见下表。

《楞严经》讲“七处征心”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楞严经》七处征心,征的不是外道的“灵魂不灭心”,而是众生被贪嗔痴逼迫而受相的心。《楞严经》花这么大的篇幅讲述七处征心,正是为了让众生修大乘三十七道品中的受念处,《诸法无行经》中开示,观受念处:“若行者知诸受不在内不在外是为受念处。”《楞严经》与《诸法无行经》同一法味。

第二番破识,二次征心,如来恐阿难,钝根不契,故加审问:‘汝今见不?’阿难答言:‘见。’又问:‘汝何所见?’答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又问:‘汝将谁见?’答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遂征云:‘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此乃第二次征心。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此则分明认妄识为真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因为贪生则心动,嗔灭则心止,推穷寻逐之心,乃受贪嗔痴控制和指挥,非真心,仍是妄心。此第二番破识,指出心被贪嗔痴所主宰,非真心。

第三番破识,阿难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则告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发明心被贪嗔痴所主宰,为妄心。什么是妄?认不是为是,是为妄,是为贼。阿难以为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遂生惊怖。佛言:“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这里我们弄清楚一个概念:尘。什么是尘?我们查一下《华严经四圣谛品》即知,尘就是苦谛。为什么说尘是苦谛?因为贪嗔痴将外相和内识扭合在一起,逼迫识来认知,这种逼迫性,就是苦。如果离了苦,也就是苦灭,有分别性,就是真心。我们看看《佛说清净心经》就知道了,要灭苦,必须灭尽贪嗔痴,若灭尽贪嗔痴,自然就是真心。真心,不是所有的心所都没了,而是纯善无恶。纵使灭尽见闻觉知,贪嗔痴仍在。“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这句话里,分别性,指的心所离尘,能所断开。无体,《楞严经》里“体”的概念要弄清楚,不是指实体的东西,如果理解成实体的东西,就堕入灵魂不灭论。《楞严经》里的“体”,是真实体,我们查一下《华严经四圣谛品》即知,“体真实”指的贪嗔痴灭尽。所谓的无体,自然就是贪嗔痴没有灭的状态,就是凡夫的状态,如果心所断开,而贪嗔痴不断,则仍是前尘分别影事。

第一番破识,也就是七处征心,具体讲述了大乘三十七道品中受念处的原理。而第二番破识和第三番破识则进一步讲述了大乘三十七道品心念处的原理。

三、十番显见

十番显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这种原理,而“能见”,就是本心的心识有被贪嗔痴逼成“能所之能”的这种原理。见性不是一个东西,如果理解成一个东西,必然堕入外道的“如来藏灵魂不灭论”、“真心灵魂不灭论”或者“见性灵魂不灭论”,此三论皆外道万能答案,万能答案是精神毒素,与智慧背道而驰。

1、无眼有见。即使是盲人,也能看见黑暗。能看见的这种性质,不因为有没有眼睛而有所改变。所谓的能见性,就是心识有被逼成能所之能的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变,这种原理不变,不是有个叫“见性”的灵魂不灭。外道将“见性”与法身、如来藏一起等同于灵魂来理解,此乃外道对佛教的渗透也。

2、见性不动。前面说了,见性不是外道的“心体灵魂不灭论”、“真性灵魂不灭论”、“根性灵魂不灭论”。见性是一种原理,就像1+1=2。恒常存在,永无生灭,不动不变,不增不减,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楞严经》最怕的就是将外道灵魂概念代入每句话阅读,使得外道的灵魂概念成了万能答案。我们知道万能答案不是智慧,而是洗脑。万能答案是精神毒药。经文里的“客尘”二字须明白,客尘指的客尘烦恼。众生的心识是主人,因为主人有永恒不变的能见之性;贪嗔痴烦恼是客。三个客循环,每个客都是来去不住,轮换坐庄。摇动名尘,就是说贪嗔痴的活动是尘。而心识的能见之性,并不动摇。

3、见性无迁。一个人有生老病死,但是能见的这种原理,不因为你发白面皱而衰退半分。心识有“被贪嗔痴逼成能所之能”,也就是能见的这种性质,是恒定的,所谓的能见,一是能,二是见。心识能见的这种性质,不是外道灵魂不灭论。这里讲的无始无明,就是不知贪嗔痴主导了生命,妄认贪嗔痴强加给我们的东西为真。这就是无始时的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中的“痴”。

4、见性不灭。心识有“被贪嗔痴逼成能所之能”,也就是能见的这种性质,会消失吗?当然不会。心识有“被贪嗔痴逼成能所之能”的这种性质,不会改变,改变了,心就不是心了。经文中正和倒概念的产生,是因为贪和嗔相反故,则众生有相反的概念产生,贪嗔痴染污之后的心识活动,都带有贪嗔痴本身的属性。什么叫染污?就是甲掺和进乙中,使乙具备了甲的性质。贪嗔痴参与到心识的活动中,使心识的活动具备了“正、倒”这一对相对的概念。然后经文讲了一切唯心所现,本无。这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中的“观内身和外身如虚空”。若读懂了这段文字,则大乘三十七道品身念处就能修好。

5、见性无还。贪嗔痴是亭子里的客人,而真心是主人长住于亭内。贪嗔痴主宰的见是第二月,是妄见;而贪嗔痴灭尽,真心所见则为真见。真心的无分别性,指的三解脱门中的“无相三昧”,无相三昧是贪嗔痴灭尽必然产生的。如果离开外境,真心无相,是不是相和识,都回归本原了呢?比如说看见虚空,产生真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产生是贪嗔痴逼迫的结果,如果贪嗔痴灭尽,则所见虚空仍是虚空,但不产生虚空、明暗等概念,这些概念回归于虚空这个东西了,没了。

6、见性非物。注意这里的阿难,经文明言其未得“无漏清净”。漏即是贪嗔痴。如果见性是物使我们见,那么阿难应该看见那些见不到的物,因为见不到的物也存在。众生生命里,除了外物、内心和贪嗔痴,并无其他东西。此处破斥是物使我们见的错误观念。这里的物,就是《中论》中的“可相”。

7、见性周遍无碍。为什么我们我们所见空间有大小,比如进洞见一尺见方,进屋见一丈见方?这是因为外物限制了心,外物为什么限制了心?因为贪嗔痴将物立为外,外则为碍,碍则必有边界之概念。贪嗔痴将物立为外,将心识立为内,由内外两个方向产生了上下左右等各种方向和大小远近等各种概念。若灭尽贪嗔痴到佛的境地,三界无一丝贪嗔痴,则见性周遍,没有空间限制。如很多人修《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或者《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里面要求灭五盖,要知道五盖都是贪嗔痴所摄,达到六根清净的时候,就能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或者看见普贤菩萨。为什么?因为见性本来周遍,但是被贪嗔痴分隔了。六根之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区别,也是因为被贪嗔痴分隔了。灭尽贪嗔痴,则得六根清净。清净,就是没有贪嗔痴的意思。六根清净的境界,具体见《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

8、见性实无是非二相。因众生心识是被贪嗔痴逼迫产生我和我所,进而产生各种概念的,是和非,这一对概念实非心识本身的认知,而是贪嗔痴强加的,是非,这一对概念也是如此。心识有“被贪嗔痴逼成能所之能”的这种性质,不因为心识所对的是何种相而改变,无论清晰还是模糊的相,都是被贪嗔痴预设的“有”相,因为贪生,相同时显现,这个显现,就是有,有的概念同时产生。比如说树:因为你前面有一个“可见的树相”,一期贪嗔痴中,当贪生的时候,你才能看见树。若是你面前没有一个“可见的树相”,一期贪嗔痴中,当贪生的时候,当贪生起的时候,你就看不见树。这就是“色”和“空”这一对概念产生的原因。众生的认知是贪嗔痴的无限循环,我们研究一期贪嗔痴就够了。

9、见性非因缘非自然,非合和。第八番显见,经文已经研究了“色”和“空”产生的原理。第九番显见,经文就研究了“明暗、动静、恬变、通塞、合离、生灭”这些观念,或者说相对概念的产生,都是因为贪嗔痴在作怪。具体见:释迦牟尼对西方哲学和科学中的那些漏洞,是如何解答的?经文详细讲述了“无相三昧”,即贪嗔痴灭尽之后,见性离一切相,不是因缘产生,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本来如此,贪嗔痴灭尽之后显真容。

10、见性与无相三昧。见性非空、明、心、眼四缘而成。比如空。众生面前有一个“空的可相”,一期贪嗔痴中,当贪生起的时候,你才能见到空,明也是一样。面前若没有一个“可相”,当贪生起的时候,就是“不见”。佛说,因为众生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故而不懂贪嗔痴与心识一起产生的各项认识。这里的清净,指的是贪嗔痴灭尽,实相指的是三解脱门,尤其是无相三昧。

《楞严经》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七处征心就是让人明白,贪嗔痴没灭尽,真心不显,无论有所住还是无所住,都不是,都找不到,真心不是找的,是灭贪嗔痴之后转变而来的,故曰烦恼即菩提。而十番显见,仅以眼识为例,其他耳鼻舌身意同理。指出的是,真心天然的有被贪嗔痴变成”能“的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因任何其他因素而改变。我们心的这种能被贪嗔痴变被动为能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众生之所以产生“色空、明暗、动静、恬变、通塞、合离、生灭”等各种相对的认识,都是因为贪嗔痴中贪和嗔本身相对,故人类的认知自带相对概念。换句话说,灭贪嗔痴是唯一的显真的办法。十番显见所述内容,其实就是《中论》中的内容,《中论》讲的是大乘三十七道品,其中开篇就强调,要用贪嗔痴的内部原理去分析“色空、明暗、动静、恬变、通塞、合离、生灭、断常”等各种概念。佛学中什么是般若智慧?所谓的般若智慧,就是能非常准确的区分哪些身口意行是贪嗔痴强加的,哪些身口意行是真心本具的。千万千万别把十番显见中的“见性”,弄成了外道的“如来藏灵魂不灭论”或者外道的“真心灵魂不灭论”,那样就堕入外道了。

四、剖妄出真。什么是妄?认非为是,名为妄。贪嗔痴恒将内心和外尘纠集在一起形成我和我所。贪嗔主宰的认知,乃是妄,非自心的认知,故曰妄。唯有灭除贪嗔痴,此心才能获得自在。所谓观自在,贪嗔痴灭除,才得自在也。此处法义总述见佛性之底层逻辑,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之基本原理。

五、会通四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幻化。众生时刻生活在贪嗔痴的无限循环中。贪生则相来相生,嗔灭则相去相灭。若贪嗔痴灭尽,十二因缘爱和无始无明(痴心所)断,则十二因缘断,则去来、迷悟、生死这些概念都没有了。相对的概念,如去来、断常、冷热、酸涩、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都是因贪生而起,因嗔灭而离。都是贪嗔痴流注的性质而产生的相对概念,都在十二因缘之中。若贪嗔痴灭尽,则成中道。中道又名八正道。此处法义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之观受念处和心念处。

六、圆彰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是为七大,七大皆幻,如虚空。此处法义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之观身念处:观内身和外身如幻,观身如虚空。

七、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胜鬘经》中指出,不空如来藏即烦恼藏。空如来藏是相对于烦恼藏说的一个概念。烦恼灭尽,即是空如来藏。而要灭尽烦恼,前面说了,烦恼分为贪嗔痴三大类,贪嗔痴灭尽,则证空如来藏。此处法义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之观心念处。

八、从根解结。结,《成唯识论》将结分成128品。灭除三界贪嗔痴,共灭128品结。这里的从根解结,就是灭除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的贪嗔痴。此处法义即大乘三十七道品之观法念处。

九、二十五圣圆通章。二十五圆通章,憍陈那五比丘、弥勒菩萨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证得四圣谛见佛性;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摩诃迦叶、憍梵钵提、优波离是灭尽贪嗔痴漏,证得无漏见佛性。25圆通异曲同工,都是修的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大般涅槃经》云:“金刚三昧亦如是具八正道。”金刚三昧即大乘三十七道品。《大般若经》和《大方等大集经》均明文指出,金刚三昧即是大乘三十七道品。

十、四种清净明诲:修行者须离杀、盗、淫、妄。此四恶业最生五盖。修任何三摩地,都必须去五盖。三摩地是显微镜,佛弟子修三昧是为了看真理。而五盖,就是这个显微镜的镜头盖子,不去五盖非止观,非佛教的禅定。

十一、楞严神咒:阿难请佛宣说楞严神咒,令诸修行,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佛示阿难:五会神咒,并说神咒利益,诸佛要用,及众生利赖等。次述天龙八部、金刚藏王菩萨发愿护持等。

十二、十二类生:十二类生,皆因贪嗔痴所成,其中的痴,即无始无明。若灭贪嗔痴,则脱离轮回。

十三、历位修证:共六十位次: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

十四、七趣:阿难请佛开示:地狱、恶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罗等七趣,是真如体中本来自有?还是众生妄习生起?七趣众生皆因贪嗔痴而生成。

十五、五十阴魔。讲述证得五阴尽之各阶段境界。五阴尽,《思益梵天所问经》:”梵天,五阴名为世间苦,贪著五阴名为世间集,五阴尽名为世间灭,以无二法求五阴名为世间灭道。“所谓的五阴尽,就是五阴中的贪嗔痴灭尽,就是灭谛,就是如来藏。注意大乘的大般涅槃是”四圣谛平等无“,如果仅仅执着于灭谛和十二因缘灭尽,则堕入定性声闻,或定性缘觉。

十六、受持功德。能灭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罪业。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